【家庭plus】〈身口意三业〉缺水季节的领悟
文/吕政达
进到乾旱时期,全台水情拉警报,山上也进入无水可用的时候,常住法师平时除了早晚功课礼佛,也展开各自的省水计画。
有位法师一早就取来当天要用的水,分成早午晚三份,规定自己一天内的用水量,当然,对于向来守戒律的法师来说,刚好也是另一种修练。法师要自己洗衣服,但又不能用掉太多水,山上也没有洗衣机,所以托家人送来好神拖,效法从前洗衣板的精神,也把洗衣服当成了修练。
储水和用水是山上的大事,多雨的季节,山上装置水扑满,当雨季开始或是颱风扑向东北角,那也是水扑满的丰收。
其实,我们现代人的生活,已习惯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的生活,对于水的一个大循环过程,包括水的源头和流向,我们却无法触探到,在过去亲近大自然的生活里,观看云朵落下的雨滴,水在大圳的流动和循环不息,我们清楚知道,水对于人类来说只是过程,水经过我们,最后还是要回到自然,水让人净化,而我们也没有汙染水的权利。
所有宗教都把水当做重生和疗癒的源头。在佛陀本生故事中,释迦牟尼从菩提树下站起来,第一件事情就是进尼连禅河洗净身体,开始他的传道,水从无始之地流过圣哲的身躯,又回到无始之地,那代表一个宗教的开始。
每年四月各地佛教团体举办的浴佛节,热闹的气氛里,同样出自过水的庄严和神圣性。但是,我常在想,当我们将水淋在小佛陀的头上时,我们究竟是救赎者,还是等待佛陀救赎的众生?
基督教的受洗仪式,我们当然不陌生。
圣经《彼得前书》指出旧约时代挪亚藉水得救一事,预表后世的人藉洗礼得救:挪亚方舟上藉着水得救的只有8个人。但是,洗礼仪式却这样了下来。
还有,藏传佛教的时轮灌顶,七项预备灌顶的第一项就是「水灌顶」,当法师将水淋在信众的头上,象徵母亲用水清洗婴儿的头顶,透过这个仪式,我们又要重新活过一遍了。
《楞严经》中的月光童子有段透过水而得悟的故事,「观于身中,水性无夺,初从涕唾,如是穷尽,津液精血,大小便利,身中旋复,水性一同,见水身中,与世界外,浮幢王剎,诸香水海,等无差别。我以水性,一味流通,得无生忍,圆满菩提,斯为第一。」月光童子观察人体的唾液、精血、洗澡水乃至江海都是水,水在身体内,也在世界外,并无差别,终于开悟。我常希望自己也能做这样的观察,尤其在缺水的季节里,能因水性而得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