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牛牛宅男首页
  2. 流言蜚语

【自由副刊.城北旧事】 郝誉翔/大房子

【自由副刊.城北旧事】 郝誉翔/大房子◎郝誉翔

◎郝誉翔

回想我童年时代的台湾,距今也才不过四十年,却好像是一个比外太空还遥远的异世界。那时的物质贫乏到不可思议,小孩子的零食只有「乖乖」,冰棒只有「小美」,就连精神的粮食也是,电视节目少得可怜,小学图书馆的架上更是稀稀落落,除了一套省政府教育厅出版的「中华儿童丛书」之外。

但少,却不见得不好,这套「丛书」因此被我读到滚瓜烂熟,尤其是其中的两本:《小红和小绿》和《大房子》,这么多年了始终在我的脑海栩栩如生。《小红和小绿》描写长白山的人蔘精,是小说家潘人木的杰作,许多人至今都还念念不忘,然而《大房子》呢?我却再也没听别人提起过了,甚至一度以为它根本不存在,是我自己幻想出来的书。

直到最近我下定决心认真搜寻,才在图书馆的角落把它找了出来,啊,果然没错,就和我的记忆一模一样,从第一句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――「九岁的赵威文,从一个最偏僻的村庄出发,走到了山路的尽头,终于看见那条曲曲弯弯的铁路了。」而读到最后一页时,我的眼眶也一如当年湿润泛红。

《大房子》的插图也如我的记忆,就是出自名家徐秀美之手。但作者吴明又是谁呢?是谁能写出这么温暖又哀伤的书?我上网找了好久,最后才在潘人木的条目下,发现「吴明」竟是她的笔名之一,而这套「中华儿童丛书」也竟多是她用不同笔名写出来的成果。

《大房子》描写一个南部乡下的男孩:威文,在村子一场大火后沦为孤儿,无归可归的他,想起了当建筑工人的父亲曾说,为了他在台北盖了一间「大房子」,还在纸上一遍遍画下房子的模样。于是他决定沿着铁路一直往北走,到台北去找那间「大房子」,就在经过了几天几夜的艰苦跋涉,残酷的谜底最后揭晓:原来父亲所说「大房子」,居然是总统府。

后来每当我经过凯达格兰大道,看到路尽头那栋赭红色的「大房子」时,心底不免都会浮现这个故事。彷彿看见的不是威权的象徵,而是一个乡下男孩对于台北的追寻和嚮往。我也不免想起了自己七岁那年,和母亲从高雄搭着平快夜车搬到台北,黎明时分天刚濛濛亮,火车一边发出尖锐的汽笛声响,一边驶入台北车站的月台。而我张着迷惘的双眼,望着车窗外这一座逐渐甦醒的城市,心中不也和威文一样怀着寻找「大房子」的不安与渴望?

我甚至固执地以为,「北」这个方向代表的就是文明和进步,所以每一回从北投要去市中心,我都以为自己是在朝北走,朝一个更热闹也更繁荣的方向。在我年幼的脑海里,竟因此有着一幅南北颠倒的台北城市地图,而只要是好的事物,都在「北」方。

如今重读潘人木的《大房子》,我佩服她在白色恐怖的戒严年代里,竟敢以「总统府」做为隐喻,但私心更感谢她写出了一个南部孩子的台北情结,混杂着梦想与恐惧的忐忑矛盾。就在这一路向北的旅程之中,我可曾追寻到了自己的「大房子」?或终究体悟到这不过是一场荒唐可笑的梦?或是一次徒劳无功的跋涉?答案却已然失落在时光中。●

■【城北旧事】隔週週六见刊。